热点关注
携友游云冈石窟断想
2018-11-21
丙申六月十八日,好友数人,同游云冈。虽值盛夏,适逢雨天,署意全无,空气新鲜。细雨微微,清爽宜人,游兴勃发,天作以成。登高极目,瞭望四周,群山环抱,叠嶂起伏。峦岳浪涌,绿海翻波,原野辽阔,纵横阡陌。俯瞰山下,环视全景:亭台楼阁,隐约期间,庙宇佛寺,恰布其里。云雨弥漫,山色空濛,如梦似幻,恍若仙境。神秘朦胧,超凡绝尘,摩云踏雾,沐雨临风。

若逢晴天晚时,风光更奇:落日余辉,金撒群山,霞光万道;身临其境,恍若灵山,心无纤尘,圣洁清净。真好去处!何以见得?有诗为证:
青山环抱绿水绕,伏虎盘龙紫气高。
天然圣地神佛喜,人工巧雕万众朝。
入得山来,但见:庙宇庄严,雕塑肃立。碧水静波,湖平似镜。廊回绵延,翠芦掩映。松柏槐杨,次鳞比节。绿草氤氲,幽兰森森。
拜过三座庙,礼毕九尊佛。渡越水上桥,趋经礼佛道。行至窟门前,朝见真如颜:远观石窟,依山而凿,斩岩为幕,刻石为卷。气势恢宏,撼心摄魄,惊为天工,人何以成?近瞻石窟:大佛巍巍,神态慈祥;小佛密布,形态各异。飞天力士,各尽其妙;观音罗汉,生动逼真。洞容千佛、千佛洞;窟纳万圣、万圣窟。绝版力作,海内孤品;传神之笔,点石有灵。何以见得?有诗为证:
佛像慈航神态异,飞天秒体吴带飘。
力士金刚现霸气,观音罗汉逞逍遥。
真是说不完的异彩纷呈,道不尽的奥妙神奇。

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(天竺)。当时在中国属于春秋时期,佛教创立时间与中国老子道教、孔子儒学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。佛教创立后,经过600多年本土发展传入中国。史载:大月氏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《浮屠经》,史称“伊存授经”,标志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。魏晋、南北朝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,隋唐达鼎盛时期。
佛教石窟的开凿也是伴随着佛教在中国深入传播而来到中国的,在印度本土有许多佛教石窟,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敦煌莫高窟。前秦苻坚时,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敦煌,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,状有千佛,于是萌发开凿之心。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,洛阳龙门石窟则更晚一些。
佛教石窟的开凿沿着古丝绸之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,敦煌—云冈—龙门,从印度—中亚—地中海—西域—河西走廊,一路进入中国内地。
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。云冈石窟开凿虽然比敦煌莫高窟晚,但是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比较集中,完成得比莫高窟早。
开凿云冈石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。北魏时期,佛教在中国已经相当盛行,全国各地寺庙林立,僧侣众多,佛教权势几乎驾临于皇权之上,因此招致“太武灭佛”。北魏太武帝灭佛行动摧毁了北方地区几乎所有的寺庙佛像,幸运的是太武帝没有“焚经坑僧”,这就为日后佛教快速复兴留下了必要的条件。佛教经过“太武灭佛”后得以重生,进而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。昙曜以复佛明法为己任,开始开凿云冈石窟。为了避免寺庙再次遭到破坏,选择依山凿石建庙。开凿的佛窟高大结实,火烧不化,人推不倒。以往佛窟是开凿石窟后,在石窟中建造泥木结构塑像。经过“灭佛”浩劫后,佛教徒变得聪明了:为了防止佛像再次被毁,开凿云冈石窟时直接用石头雕成佛像,而且依山雕石,追求高大雄浑。

经过“灭佛”洗礼后,佛教徒变得乖巧了:他们宣称,皇帝即是佛,佛即是皇帝。从而实现了皇权与佛教的高度统一,加快了佛教的传播。昙曜开凿的五窟就是北魏皇族的五祖庙,既是佛寺,又是帝庙,所以五窟中也有身披千佛袈裟的太武帝。
随着北魏迁都洛阳,政治、文化、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。歌曰:天边日落霞飞兮,煌煌若佛之金装。高山绝顶瞭望兮,佛容霭霭而慈祥。佛光盈窟四射兮,虹印织女之霓裳。古道胡杨巍巍兮,历经风雨而沧桑。烽火狼烟熊熊兮,融化长城之高墙。鲜卑铁蹄纵横兮,开启盛唐而辉煌?吹开历史尘埃兮,阅尽日月之洪荒。梦回千年红尘兮,慈悲依旧而吉祥。
佛道儒长期并存,佛教在历史上曾经几度成为国教。历史像一阵风一样刮了过去,回到现实中的今天,我们发现:历史是一面镜子,历史和今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祖先的智慧、文化、艺术魅力。感谢先人留给我们的云冈石窟,她是一座宝库、是一座图书馆、是一个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地方。